2022北京冬奥会及残奥会的主场馆、拥有1.2万个座位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及国家体育馆扩建工程的主要结构已经完成。
按照计划,2020年6月,国家速滑馆将完工并达到测试赛需求。一经建成,“冰丝带”将成为亚洲最大的速滑馆。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丁建明告诉新华网:“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对北京冬奥会的重要意义就好比‘鸟巢’之于北京奥运会。”
“封顶封围正是广大建设者一年来不懈奋战的成果。”
为降低碳排放,国家速滑馆将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冰的可持续设计更是国家速滑馆“灵魂”所在。国家速滑馆在制冰时会产生热量,但高效回收系统会把这些余热转换为融冰池融冰、场地冰面维护等环节所需的热能,将每年节约近200万度电。
将承办冰球项目比赛的国家体育馆的扩建同样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设计,其两块冰球场地均具备快速冰面/陆面转换功能,使场馆在后期运营中更加灵活、多样。在冬奥会后,国家体育馆计划将成为举办文化、旅游和科技活动以及冰雪活动的场所。
另外,为2022北京冬奥会建造的冬奥博物馆设计方案也已经发布。座位世界上第一个冬季奥林匹克博物馆,它旨在帮助实现政府让中国超过3亿人参加到冬季运动当中的计划,并将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
冬奥博物馆将建在北京西北边200公里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里面将包括一所带有图书馆的奥林匹克学院、青少年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山区体育中心以及相关商业综合体和会议设施。这个由汉荷设计规划的计划将把崇礼周边的景观、现有的各种滑雪胜地以及2022年冬季奥运会新开发的关联计划,整合到一个18万平方米的区域里。